此地女性似乎急切地需求一份指导,什么样才是算得上是女性主义,怎么样才能算是女性主义。
抛砖引玉
我暂时列出来时下网络中,八条相对比较独立的维度,全做抛砖引玉:
1.爱女情感的多寡
显著观点:
女本位、女尊、崇尚母系社会、大女人等用语;
关于非顺应传统叙事的女性角色的图画,文字创作。
2.对辱女言行的态度
显著观点:例如对于基于女性的脏话的态度,由宽松到严苛。
部分女性认为部分性辱词如草泥马,卧槽等已经流变为语气词,因而抵触情绪极低。
而部分女性对此类根源为辱女词汇的态度则更为彻底,其引发的负面情绪之严重程度,(为方便“自由人”理解)可类比为称黑人为nigger中的种族歧视,并因此引发的法律抗议。
另,在中文wiki中,“ 「黑鬼」這種稱呼在黑人同伴之間仍偶見,多半是對非常親近的好友,並有戲謔的意思,例如同學之間使用的戲謔語。”
此外,西女使用slut,bitch,中女使用浪女以自褒\自嘲,也是相关例证。
3.厌男情感的多寡
突出观点:排斥含有男元素的一切语言、商品、形式,如“棒”,poor thing,婚姻制度。
4.对出生时指派男使用侮辱行为的容忍度
显著观点:
赞成反向歧视手段是90年代西方激女的标志性观点之一;
使用蝻、蚣、爹等词汇代之男性;
对mtf群体是否抱有排斥、怀疑、反对观点。
5.对非女性性别认知的接受度
显著观点:
接受讨论,但不认可;
因反父权不彻底而难于接受非二元性别叙事;
因其为父权压迫方式,由是拒绝讨论西方性别叙事。
6.对发扬个体发展成长的迫切度
想要发扬个性,变美、变健康、强壮,变聪慧、变富有、变独立、变理性……及实际行动力多寡。
7.对宣传女性主义活动/帮助女性觉醒的实际行动力
显著观点:
个人自发性传播女性主义思想;
组织以女性为主的线下活动;
运营营利/非营利性质的传播网络媒体。
8.谁一谁二
当女性占据总口一半,不解决这一半人的生存困境,如何能谈到别的少数群体。
在父权底色上,先女权,还是先多元权,谁一谁二,是在此地语境中,判断是否属于激女的极为重要的标准(之一)。
此一问题之严肃性,可类之精神与物质何为第一性。
官方叙事中对女性处境是粉饰太平的,但实际中,女性的处境是极度恶劣,遭遇压迫的历史是极漫长。而女性的获得主体性的个体的时间,相比于整体的全部时间,是极为短暂的。
因此激女个体在面临攸关自身第一主体性的问题,是非常紧张的。
她们对于一场迅速且大的改变的期待心情,是非常迫切。
以至于在旁观者看来,她们的情绪是焦躁的。
这种情绪和女性对来自男性侵害的极度警惕,是并行存在的。
切身考虑时下境况,激女群体自身的情绪感受与表达是需要被其他女性群体接受和尊重的。
尤其当“自由人”强调自身感受自主权的时候,更需要在意表达对激女情绪的认可与尊重。
激女往往对于自身情绪的表达存在犹疑,在对话中往往不会用直接明了的方式维护自身情绪的主体性,而采用其他迂回的方式,如带有怒意的,急切的,反攻式的回应。
只有认同与尊重,激女对男性实施侵害的警惕,才能够理解,激女对mtf的普遍排斥。
只有认同与尊重,激女对现下女性失权的愤怒,才能够理解,激女对辱女词的憎恶。
只有认同与尊重,激女对改变现状的急切与关心,才能够理解,激女对谁一谁二的执着。
只有在认同与尊重的前提之下,激女与其他女性主义的接触与交流的可能性,才会增加。
新百家争鸣
此上八点,几乎每一点单列,都会引发“是不是女权”的争论,各有说法。并且互相之间会有所影响。
近百年来西学东进,尚不算激进的实践行动却在千禧之初便已接近断流。如今此地思想激越,性别议题的讨论热度日渐新高,但此地女性主义仍旧依凭西方女权理论译作,以个人帐号为锚点,进行零散如漫天星般的批补增删。
相比舶来的“去中心化”,或许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争鸣,更适用于描述现今女性主义境况。
此地的女性主义发展,早就没有中心可言。
现今人们逐渐接触,在父权社会之前存在的母系社会的概念,但人们对母系社会的想象却极为单薄。
八千年前陶寺文化,夏商周以前或许存在的虞朝。东周时节,女性饮食结构渐渐似乎印证着地位失落,与此同时却诸子竞争鸣,纷争二百年。
直至汉代,当权者才逐步确立以儒为尊,奠基了此后千年女性受到压迫的封建历史。
时至今日,儒学女训正处于拆解的进程之中,官方代表发言中所谓的女性主义,早已不能统帅全部的女性主义。
如果历史书论不重要,为何会有焚书坑儒,如今三皇五帝又怎么会默认为男性面貌?
鄙以为,倘若此地女性需要探索女性本源,难免需要回到夏商史前,那早已淹没的母系社会历史之中,并以现代的眼光加以审视。
成文指导的空白
我作为一个先接入酷儿理论,而后转向观察探索国内激女研究的自由人。我对于女性主义\女权主义的认识,与一名始终沿着国内信息学习的激女感受,是截然不同的。
鄙以为,此地的女性主义理论,主流仍是西学东渐最初始的二分式样,并影响了许多方面。似如阴阳家不见五行学说休养生息,惟余左右殊死相搏。
现在主流的性别叙事,仍是男女二分1,西方已经补充了多元性别叙事,引入了性别烦躁。
现在主流的女性主义,仍是激进自由二分,西方渐渐分支出后现代,交织性,环保等多种女性主义。
现在的话语思辨,理性与情感各站一边,基因或许遗传情感的声音渐渐升起。
在理想中,我能够摈弃滤镜,从身边开始,从一个极小的切面开始,尽可能客观不含偏见的对激女进行观察并记录。但我仍旧无法避免既成“西女主义”视角。
在实践探索中,话题推进步履维艰,障碍冲突横生交错,种种挫折给对话双方都造成了完全意料之外的痛苦与愤怒。
这种沉闷无声的创伤之庞大,无论是我本人,还是在最初愿意协助我刻画激女理论的陌生友人,都感到力不从心与难以为继。
我只能尽可能从已有的接触经验中,总结提炼出一些要点。希望能够推进此地的女性主义交流与对话,减轻一些对话时的交流障碍。
再次,在此我发自内心地向与我有所交流的女性,表达我最发自内心的,最珍重的谢意与歉意。
如今虽好似全球信息互通有无,然则中西差异依然存在。简列两点:
1.性自主/性解放观念暂时仍在相对较少的年轻女性中认可度较高,而主流性观念仍是极度保守的。而西方性观念则相对开放。
2.法律制度、社会援助发展程度不同。电影《坠落的审判》中,失明盲童受到的来自社会的支援与此地普遍失权现状,差异大矣。
我的观点依旧是,此地激女对西女理论的批判继承,需要有成文成集的批注。在对着西方理论的增补沿用之外,在对时下议题的各抒己见之外,激女更需要有基于本地实情的田野调查,成文理论与历史记录。 是否要历史源头树立有此地特有的女性主义,还是依旧“拿来主义”,我认为也是可以以史为鉴,作出定夺。
此外,我呼吁激女更重视自己在面对各种课题时的喜恶直感,关注和尝试接受更多心理类知识。
情绪是科学与理性中的未解之谜,是西方学说中相交最少的中式写意抒情,也是此地最广大激女,生活印刻下的最直接,最广泛的情绪经验。
语言可以矫饰,情感无可作伪。
女性主义的研究无需学术背景。
请书写,请创造自己的历史。
个人梳理的部分此地攸关的激女理论三篇: 目录\索引